30年前,出境、出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遥不可及,当年能够去一趟上海,就是一件不小的事情了;如果能够去一趟祖国的“心脏”北京,那更是一件大事了。 而如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实力今非昔比,老百姓的“皮夹子”鼓起来了,国家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宽松了,出境、出国几乎已经像当年去一趟上海那样方便。无锡市中国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兼出境旅游中心总经理杨伯明,是无锡市旅游界最早开拓出境旅游市场的“吃螃蟹者”之一,回忆起10多年开拓出境旅游市场的情景,仍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受。
A
出境如同登月一样稀奇
二三十年前,出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有一些实力特别是有海外关系的市民,能够想方设法去一趟香港、澳门,那已经是一件能够在生活圈子里大大炫耀的事情了。
赴香港、澳门探亲访友主要起始于1991年,当时办理港澳通行证的手续十分繁琐。当年由于内地人民经济条件有限,一般采取“内地群众出境、港澳亲友买单”的办法。先由香港的亲戚朋友在香港国旅、中旅付款办好报团手续,将团费单寄到内地亲友手中,内地群众凭团费单才能在本地指定资质的旅行社(无锡当时只有国旅、中旅两家)报名,办理港澳通行证。当时办理港澳通行证除了要有户口簿、身份证,还要有单位证明,并经过派出所、街道审查盖章,才能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正式办证。这一圈跑下来没有五六十天办不了。那时去香港是有配额的,如果超标了,再急的事情也只能等下一批。赴港旅游在当时是“贵族式旅游”,不仅办证难度大,而且报价昂贵,一般都要在七八千元。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港澳组团游由此掀起了新高潮。越来越多的旅行社推出港澳黄金线路。随着近年来个人“港澳自由行”的开办,无锡的赴港旅游人数更是逐年大幅递增,赴港旅游的群体身份已由过去的企业老板延伸到现在的各阶层人士。旅游部门数据显示,1997年,无锡随团赴港游客仅为1459人次,而到现今,随团赴港游客数量已增至每年15万人次,这其中还不包括每年上万人次的个人游和商务游。锡城“港澳游”市场方兴未艾,与此同时,鼋头渚、灵山大佛、寄畅园、惠山泥人、清名桥、宜兴紫砂壶等“无锡元素”也吸引香港市民纷至沓来。1997年,无锡接待香港的客人数为54700余人,而现在,无锡接待香港的客人数增至每年12万多人次。1997香港回归前后,两地旅行社之间的交流还只停留在“各自为战”、“单兵作战”的层面,而2001年“无锡旅情”在香港的惊艳亮相,则开启了锡港旅游合作的新征程。
B
首次带团出国遭遇惊险
“1991年和1992年,是无锡出境旅游市场开拓的起步年。”作为一名在出境旅游市场摸爬滚打16载的“旅游老人”,杨伯明回忆往事,感慨万千。1992年,从来没有出过国的杨伯明,首次带了一个锡山市32人的乡镇企业考察团赴新、马、泰,就遭遇了一次惊险旅程。
当年这个团,的的确确是一个难得见到的出境旅游“大团”了,因此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非常重视,进行全程跟踪关注,不断打电话来了解情况;我们无锡国旅更是全力以赴,反复研究安排行程,制定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并派出我和另一位资深领队徐锡明同时带队,以确保出境旅游万无一失。
由于旅游组团传真单不知道怎么发生了“短路”,我带团到达新加坡国际机场后,负责接待的新加坡辰达旅行社竟然没有派人前来接待。我们当时只带了人民币,无法打电话联系。而机场里的投币电话、磁卡电话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根本不会使用。当地一位热心的新加坡华人,看见我们十分焦急,主动上来询问情况,并用他的磁卡帮助打电话与辰达旅行社联系,但是由于当天是星期天,旅行社无人接听电话。这位热心人又帮助打电话一家一家饭店联系,都回答没有接待中国旅行团队的安排。
在遭遇这种意外情况的时候,我急中生智,找当地华人介绍机场附近的饭店,然后打了8辆出租车,将客人拉到机场附近的一家三星级饭店住下来,妥善安排了客人的食宿事宜。第二天早晨,终于与新加坡辰达旅行社联系上了。该社总经理亲自登门赔礼道歉。我严肃与该社交涉,要求赔偿。一开始,辰达旅行社不是十分愿意,只答应到了泰国每人赠送一条鳄鱼皮带。我不同意这种处理方法,继续交涉。后经过反复协商,该社终于答应赔偿我们旅行团每人500港币,客人们都十分满意。当时,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得知情况后,还对此进行了通报表扬,主要表扬两点:一是没有将客人滞留在机场;二是依法索赔,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次带团经验对我以后从事旅游行业发生了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