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日景、灵峰夜景、大龙湫景区、灵岩景区、三折瀑景区、方洞(景天湖)景区、雁湖景区、羊角洞景区、显胜门景区
购买两张成人门票即可免一个15周岁以下儿童门票(2003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凭身份证或户口本免费进入景区)。
01
雁荡山的一山一石记录了距今1.28-1.08亿年间一座复活型破火山演化的历史,堪称中生代晚期亚欧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形成与演化模式的典型范例,是中生代白垩纪流纹质破火山的代表,经过亿万年的岁月洗礼,形成了众多形状各异的峰、洞、瀑、嶂,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流纹岩天然博物馆”和“造型地貌博物馆”。
02
雁荡山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大尺度的奇秀景观,给文人墨客以强烈的美感和灵感。最早叩问雁荡山之门的文人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写下了《从筋竹涧越岭西行》,是雁荡山最早的山水文学作品。据雁荡山志记载,唐代高僧怀素在42岁那年,慕名来到雁荡山,他徜徉于奇峰、怪石、巨嶂、飞瀑中,获得大自然所赋予的感悟与灵思,在《与律公书》中写到:“雁荡自古图牒未曾言。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二潭,为龙湫。”正是在这片奇山异水间,他完成了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升华,创作了震烁千古的草书长卷《四十二章经》。也正是从怀素开始,雁荡山逐渐进入到中国文人的知识圈中,也使佛教真正进入到了雁荡山
03
在气势雄伟、意趣清幽的雁荡山奇秀景观中,能给画家带来创作的灵感,历来是中外画家青睐的创作绝佳地,像国画大师张大千、潘天寿都曾到雁荡山写生作画,并留下了不朽名作,尤其是潘天寿非常钟情于雁荡山水,一生曾多次进入雁荡山创作,他对雁荡山评价极高,曾说:“山水画家,不观黄岳、雁山之奇变,不足以勾引画家心灵之奇变”。当代画家来雁荡山创作的更是不胜枚举,他们寄情于雁荡山水,在奇峰、飞瀑、流泉间、画出一幅幅山海雁荡的美与奇。
。
|
|
|
|